2024年06月23号    星期日

-传递正能量 宣传中国梦-

传播中华文化 打造中国品牌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特别推荐 > 走进文化馆,总能找到你喜欢的——文化馆在全民艺术普及中加速转型升级
特别推荐

走进文化馆,总能找到你喜欢的——文化馆在全民艺术普及中加速转型升级

时间:2024-06-14 10:52来源:光明日报编辑:王洛锡点击量:35152

【记者观察】

去图书馆看书,去博物馆赏文物,去美术馆看展览,去文化馆可以干什么?插花、茶艺、瑜伽、舞蹈、陶艺……如今,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更多人走进文化馆、爱上文化馆。

前不久,在2024年全国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期间,全国各级文化馆(站)举办了7200余项活动,内容涉及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曲艺、美术、书法、文学、摄影、雕塑、影视等众多艺术门类,涵盖展演、培训、讲座、展览、比赛、欣赏、创作、征集等多种活动形式。

从主要服务“一老一小”到为全民提供美育服务,从简单组织唱歌跳舞活动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,文化馆正在全民艺术普及中加速转型升级。

1.延时错时开放让群众“进得来”

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文化馆主要是教老人和孩子唱歌或跳舞的场所。服务对象固化、服务内容单一、服务方式简单,制约了文化馆功能的发挥,也让文化馆的存在感比较低。

2017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将“全民艺术普及”上升为法律规定。推进全民艺术普及,提升人民群众的美育素养,逐渐成为各级文化馆的重要责任。

推进全民艺术普及,就不能只盯着“一老一小”,而是要将文化服务向“全民、全域、全时、全龄”拓展。可现实摆在眼前:作为事业单位的文化馆,开放时间跟大多数人上班的时间同步,这导致场馆开放时,群众未必有空;群众有空时,场馆早已关闭。

改变服务方式,须从改变场馆开放时间做起。

从2016年开始,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牵头开设市民艺术夜校,延长开放时间,主要为18到55岁的上班族服务。“市民艺术夜校受欢迎的程度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。”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告诉记者,8年来,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不断增加课程数量,但仍然难以满足市民旺盛的文化需求。今年3月,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报名时,73万人同时在线抢课,680门课程的1.6万个名额不到一小时全被抢光,其中的112门课程更是“秒光”。

如今,开展延时错时服务日益成为各地文化馆的普遍做法。成都市文化馆馆长李汨介绍,成都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最晚延时服务到晚上8点30分,不仅设置常规的晚间课程,还开设日间公益培训课程,白天以面向老年人的免费培训班为主,晚上着重满足年轻人的需求。浙江省文化馆培训部主任周平介绍,浙江各级文化馆推出百余个“艺术自习室”,以错时延时开放的形式免费向广大艺术爱好者开放。

延时错时开放不仅是服务时间的调整,更是服务内容和产品的精准配给。随着各地文化馆的延时开放以及各种艺术夜校的设立,“放下夜宵上夜校”成为很多人业余生活的首选。

2.丰富服务内容让群众“留得下”

“能不能开个教影视剧创作的课?”2023年,很多年轻白领给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打电话咨询。

“群众有需求,我们就有服务。”从设计课程,到外聘老师,再到安排上课的场地,很快,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开起了影视剧本创作班。

“文化馆转型升级,就是要让群众‘进得来,留得下’。”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、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符湘林认为,必须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,持续增加服务供给、丰富服务内容。

近年来,随着自身的持续转型,很多文化馆像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一样,提供的服务已远远超出“唱歌跳舞”的范畴,烘焙、咖啡品鉴、美食制作、全身循环燃脂操等各种类型的课程大量出现,只要你走进文化馆,总能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情。

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、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长白雪华看来,文化馆除了要在课程培训等方面增加服务内容外,还要不断打造服务新场景和服务新业态,弥补自身服务短板。比如,近年来沉浸式体验发展迅速,作为全民艺术普及主要机构的文化馆,应与时俱进、主动作为,以沉浸式体验创新服务模式,推动文化馆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
一些地方的文化馆已经在行动。近两年,成都市文化馆推出了沉浸式美术作品展、沉浸式戏剧游园会等50多场沉浸式文化活动,覆盖线上线下逾200万人次。参加活动的既有孩子、老人,也有大学生、都市白领。成都市文化馆凭借“新场馆、新理念、新服务”成功“出圈”。

白雪华表示,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未来将从文化馆内空间打造、城市文化空间打造、乡村文化空间打造3个空间维度,持续推动沉浸式体验落地实施,重点从故事营造、空间再造、业态升级、生态构建4个方面着手,打造数字化、现象级沉浸式公共文化发展新业态,构建以文化馆为主导的各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合作共赢的平台。

3.补齐短板让乡村群众生活“美起来”

当前,城乡之间公共文化发展依然存在很大差距。文化馆能否提供乡村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,能否把优质服务送到乡村群众身边,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文化振兴。

文化服务离不开场馆和阵地。虽然我国已在乡村建立起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,但也存在资源分散、保障不足、效能不高等问题。业内专家指出,乡村文化馆(站)等文化空间建设,要加强统筹协调和部门联动,充分调动各部门资源,打通资源壁垒、畅通下沉渠道、提高配置效率,实现资源互联互通、共建共享。比如,可鼓励利用文物建筑开办乡镇综合文化站,活化利用古祠堂、古戏楼等乡村文物资源,延续拓展原有使用功能,满足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需求;还可以根据乡村实际,拓展室外文化体育空间,建设小舞台、小广场等室外文化活动场所,并与乡村篮球场、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统筹建设。

有硬件更要有软件。乡村文化人才缺乏一直是制约乡村文化活动有效开展的一大短板。在白雪华看来,文化馆要把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作为重要任务。近年来,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统筹全国3000多家文化馆资源,持续开展“乡村文化骨干艺术能力提升计划”,实施“乡村网红”培育计划,不仅提升了基层文化馆(站)人员的服务能力,也发掘培育出一大批优秀“乡村网红”新型文化志愿者,大大激发了乡村文化的活力。

随着场馆设施的完善以及文化人才的增加,文化馆(站)在乡村举办的文化活动也日益增多。用画笔记录乡愁,用音符串起乡村记忆,用舞蹈舞出文明新风尚……文化馆(站)不仅用艺术点亮了乡村群众的生活,也厚植了乡村美育的土壤。(记者 韩业庭)
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责任编辑:王洛锡

艺术家查询

姓名

证件编号

产品查询

产品名称

证件编号

工作人员查询

人员姓名

证件编号